2012年7月6日下午,由清華管理評論主辦的“中國開放新階段高峰論壇”在清華經管學院舉行,此次論壇的主題是“WTO多邊開放與區域經濟合作”。清華大學國際經濟研究中心主任鞠建東在論壇上表示, 我們鋼鐵行業集中度過低,而且過度競爭,無法形成市場權力。鋼鐵生產的幾乎所有利潤都被國際鐵礦石壟斷公司所截取。
以下為清華大學國際經濟研究中心主任鞠建東的演講實錄:
鞠建東:我主要討論兩個方面;用三個例子討論我們面臨的挑戰,在三個例子講完以后我想討論下我們的路徑,怎么樣去建立以中國為主導的東亞經濟體系,我稱之為華夏共同體。
挑戰我用第一個例子,很多例子大家都很熟悉,鋼鐵行業,中國鋼鐵產業的市場結構,中國鋼鐵行業大家注意10多年來是以超過20%的平均速度高速增長,80年中國粗鋼產量為世界重量的5.1%,08年粗鋼產量為世界總產量38%,達到5億噸,2012年預計達到7億噸,穩居世界第一產鋼國。2008年中國鐵礦石需求70%依賴于進口。鐵礦石價格逐年上漲,05年上漲71.5%,06年上漲28.5%,07年上漲65%,08年上漲80%,2010年上漲30%我們鋼鐵行業在2010年多付300億美元,為什么出現這樣的情況呢?我們的分析是由于市場結構。上游鐵礦石基本由澳大利亞力拓公司、必和必拓公司巴西淡水河谷公司三大礦山壟斷。我們每個省至少有三家以上的鋼鐵企業,中國鋼鐵市場被地區所分割,那么就只能任人宰割,中國的市場結構和世界上的鋼鐵市場結構不一樣,其他所有的國家包括印度、德國、日本巴西、韓國前三名的廠商都至少超過50%,因為鋼鐵這個行業是高度資本密集型,技術上的要求企業要做的很大,但是中國不是,為什么是這樣呢?地區分割,每個省都有企業,這個例子說明什么呢鐵礦石的生產由國際商三大礦山所壟斷,我們鋼鐵行業集中度過低,而且過度競爭,無法形成市場權力。鋼鐵生產的幾乎所有利潤都被國際鐵礦石壟斷公司所截取。你如果換成上游的技術壟斷,我們談的農產品種子的壟斷,雞的種雞壟斷,汽車關鍵零部件的壟斷,幾乎在全球的行業內的產業鏈分工中我們幾乎每個行業都與鋼鐵行業類似,上游技術由發達國家幾家公司壟斷,我國在下游過度競爭的制造行業生產,行業利潤絕大部分都被上游發達國家壟斷公司所獲取。這是第一個例子。
第二個例子,稀土貿易。這個圖縱軸是稀土生產的產量,紅代表中國的產品,藍色代表美國的產量,綠色是其他國家的產量,80年代前全球稀土產量主要是由美國提供,80年代以后,慢慢的中國進來了,一旦中國進入稀土生產以后,美國稀土產量就下降了,到2003年美國干脆不生產了,一點都不生產了。其他國家也不生產了,俄國和印度也不生產了,到2010年的時候,中國是多少呢?中國只有世界稀土儲蓄量不到50%,但是中國稀土產量2010年是世界總產量的97%。
舉一個例子,下面這個例子是古云村在三年內將所有稀土資源完全耗盡,這個礦就廢掉了,為了感覺這種過度開采,地方政府在生稅收、就業以及經濟增長方面意依賴稀土生產,中央政府對稀土過度生產的限制收效甚微。2005到2010年中國政府稀土出口配額從65580噸降到30258噸,世界市場稀土價格上升。這個是違反了WTO的貿易規則,歐盟、美國和日本將中國17種稀土出口限制政策訴諸于WTO,這一告中國要輸掉了。中國稀土生產占世界97%的市場份額,和鐵礦石市場不同,中國企業并沒有在稀土生產上形成壟斷地位,大量的中小企業在地方政府的支持下各對稀土資源進行過度開發,對稀土生產限制收效甚微,發達國家將中國的出口限制要告上WTO,由發達國家主導的WTO規則和中國的國家利益并不一致。
第三個例子,我們看美國對華出口的結構扭曲。20年來,中美兩國貿易總額以每年近20%的速率增長,中國從美國進口商品越來越少的,從1989年中國從美國進口占中國總進口的比例是9.7%,但是到2008年降到7.2%,我們主要從美國進口什么商品呢?你到了美國,幾乎所有的商場你看到的都是中國制造,你到了中國,大家能看到什么東西是美國生產的嗎?我們下面在6000多種產品中進行排序,列出前面十種最多美國賣到中國的產品!有兩個算法,第一個算法是這個產品賣到中國出口值占美國賣到中國總出口值的比例,第二是這個產品在中國賣的出口值占全世界的出口值,美國賣到中國的廢鋼占全世界的75%,美國賣到中國廢鋁賣到中國的61%,總值也是量很大的,美國的廢品賣到中國占美國出口中國的10%,這個量也很大。下面是棉、大豆和農產品,還有飛機和電子元件,這些產品你平常看不見,你到廣東看農村里看到遍地的洋垃圾,就知道這是我們進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