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擊自動滾屏
發布者:管理員
發布時間:2015-4-9閱讀:965次
硝煙彌漫,鐵礦石,成也供給,敗也供給。
從供給來看,全球鐵礦石生產較集中,澳大利亞、巴西、中國、印度和俄羅斯的鐵礦石產量約占世界總產量的75%以上,而淡水河谷、力拓、必和必拓和FMG這四大礦企就占了全球的40%以上,在礦石貿易中起著絕對的主導地位。
從歷史上看,鐵礦石價格在2003年以前相對平穩,2003年以后,隨著中國需求的爆發,全球鐵礦石市場開始供不應求,鐵礦石價格在此期間快速上漲,2003年至2011年的8年間,鐵礦石價格從不到30美元/噸上漲至接近200美元/噸,年均復合增長率超過30%。
“2011年以來,隨著中國經濟增速放緩導致鋼材需求逐步下滑及海外礦石新增產能不斷釋放,鐵礦石供需格局出現嚴重錯配,供過于求的局面進一步惡化,港口鐵礦石庫存積壓,鐵礦石價格步入長期跌勢。”安信期貨高級鋼材分析師何建輝表示。
據悉,自中國經濟減速進入“新常態”后,粗鋼產量需求下滑趨勢明顯,但沒有一個國家和地區能夠承接中國的需求缺口,業內預計2015年全球鐵礦石需求有可能出現2009年以來首次萎縮。
盡管供給過剩導致價格暴跌,不過礦業巨頭們顯然并不打算削減產量救市,而是反其道而行之,繼續產能擴張計劃。數據顯示,2011年以來,世界礦業巨頭已經投入1200億美元擴大產能,并且在這幾年陸續投產。2015年,預計四大礦山累計增產接近1億噸,其中力拓增產約3000萬噸;必和必拓增產約2000萬噸;FMG增產約1000萬噸;淡水河谷增產約3500萬噸。
在業內人士看來,四大巨頭繼續增產的首要原因在于投資回報。“四大礦企在鐵礦石價格高企時進行了大量投資,而礦山產能從計劃投資到實際投產往往需要3-5年周期,停產和復產的成本相對較高,不具備足夠的供給彈性。”華泰長城期貨分析師許惠敏指出。
隨著低成本礦石不斷涌入市場,“鐵礦石價格不斷下跌,依次打破了內礦成本、非主流礦平均成本兩道防線,現在開始攻克FMG成本這第三道防線。現在,最受市場關注的焦點就是FMG是否減產,這將是短期決定鐵礦石價格的關鍵因素之一。”南華期貨研究所高級總監曹揚慧說。
近日,FMG高層在上海公開發表言論,號召四大礦山聯合減產,以應對不斷下跌的鐵礦石價格。
據悉,目前力拓鐵礦石現金成本已經降至17美元/噸,必和必拓也力爭將噸礦生產成本控制在20美元以下,而FMG鐵礦石的生產成本相對較高,眼看市場份額被逐步奪走,此前一直堅持不減產的FMG坐不住了,其高層日前就呼吁四大礦山聯合減產,不過遭到力拓的拒絕。力拓集團首席執行官稱,倘若公司減產,那么缺失的供給將被高成本競爭對手所補充,因此擴產勢在必行。
施雨辰補充稱,目前力拓和必和必拓等企業將鐵礦石運至中國北方港口的成本僅有30-40美元/噸,因此雖然國際鐵礦石價格跌破50美元/噸,其仍有一定利潤。而大量國內礦山和東南亞等國的高成本小礦山因為嚴重虧損而被迫出局,由此澳洲和巴西的礦商進一步搶占市場份額,中國的鋼鐵企業對國外礦的進口依賴度不斷升高,在2014年達到了74%。
“四大礦山通過低成本、高品位礦搶占全球市場份額的策略并沒有太大變化,國內礦山被大量擠出市場,中國鐵礦石進口依存度不斷上升,全球鐵礦石成本曲線也大幅下移,未來鐵礦石價格仍有下行空間。”何建輝說。
困局難破衍生品工具成香餑餑
分析人士認為,在擠壓式戰略下,國際巨頭們有了龐大的市場占有率,也就控制了市場定價權—這才是世界級礦企的真實意圖,此舉將導致我國鐵礦石企業生存更為艱難,進而威脅我國鐵礦石的自給自足。
“現在的礦山企業頭上懸著三把刀,一是供過于求的整體市場環境,二是環保、土地的壓力,三是賦稅負擔重,融資的難度大。”有業內人士表示。
以稅費為例,目前國內鐵礦石生產商要承擔至少25項各種稅費,費用超過100元/噸,占據總銷售收入的20%以上,而國外很多礦山的稅負只有5-10%。
“短期來看,比較現實的只有降低稅負這一條。但從煤炭資源稅改革后的實際效果來看,鐵礦石資源稅改革并不見得能帶來多大利好。”施雨辰認為,國內礦山企業的競爭力即使在將來也很難超過國外企業,中國鋼鐵企業越來越依賴國際礦的趨勢將繼續。
程小勇認為,國內礦山企業的根本出路在于產業升級、降本增效、優化重組實現規模化和集約化經營。“在產業升級方面,積極提高采選技術,提高采選效率。在降本增效方面,礦山企業可以通過互聯網大數據等現代技術,實現人力成本下降、部分業務外包,提高生產效率。在產業重組方面,實施大型企業強強聯合,中小企業抱團重組,達到規模化和集約化的目的。”
值得注意的是,在市場環境的倒逼下,一些鋼鐵礦企也開始嘗試利用金融衍生品工具來規避市場風險。如2014年,華菱鋼鐵投資鐵礦石期貨的初始投資額為901.91萬元,期末投資額為654.09萬元,實際損益為159.47萬元;投資鐵礦石掉期的初始投資額為204.47萬元,期末投資額為275.97萬元,實際損益為148.69萬元。
施雨辰告訴記者,目前大中型民營鋼廠和貿易商參與螺紋和鐵礦石期貨較多,可以通過賣出螺紋套期保值來規避鋼價下跌風險、買入鐵礦石套期保值來控制原料成本,甚至進行螺紋和鐵礦石品種之間的套利等多種手段。
不過總體來看,國內礦山企業利用衍生品工具的比例相對較低,大多數礦企保持著謹慎態度。“一是和礦山經營水平有關,二是和戰略規劃和決策層的認識有關。因為衍生品是一個區別于現貨經營的新領域,企業有理解障礙、操作障礙、人員障礙、資金障礙等。”劉潔說。
何建輝補充稱,目前國內礦山企業利用衍生品的比例并不高,一是由于過去十年鐵礦石黃金發展期“慣壞了”整個行業,通過開采就能獲得豐厚利潤導致企業經營模式單一,在鐵礦石價格掉頭向下之后,企業思想觀念轉變較慢,風險預估不足,利用衍生品動機較弱。二是由于相關企業對期貨、期權等衍生品不熟悉,不能正確理解套期保值的本質。
對于該如何更好地利用衍生工具服務鐵礦石實體經濟。許惠敏建議,企業要培養專業的操盤人員,或與期貨公司合作,共同建立完善的風險管理體系。在衍生品市場選擇上,除了期貨市場,也可結合SGX掉期和上清所掉期等多個市場結合操作,以獲得更為穩健的保值收益。
程小勇同時表示,企業需要積極性參與金融衍生品市場的學習,從制度上予以重視。積極培養相關的人才,為企業運用金融衍生品工具而打下基礎。科學認識金融衍生品工具,用好這把“雙刃劍”,不要將風險管理變成了投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