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日,一位重慶鋼材批發商電話約請重慶晚報記者,希望就目前重慶鋼材批發市場的一些問題與重慶晚報記者做個溝通交流。
當天下午,重慶晚報記者在其辦公室見到一本湖藍色封面足有300頁的“市場搬遷調查報告”,有多頁折壓。
這位鋼材批發商,較早即從事這個行業,對重慶鋼材市場的發展脈絡十分清楚。他說,市場發展到現在,大家有一個強烈的愿望,就是盡早搬遷。
重慶晚報記者看到那本厚厚的調查報告,后面十幾頁蓋滿鮮紅印章,都是那些希望搬遷市場的鋼材批發商蓋的。
“實際希望搬遷的,還更多,至少有80%以上。”這位在重慶市鋼材協會擔任副會長的鋼材批發商說。
3000兄弟17個家
重慶晚報記者從重慶市鋼材批發商協會了解到,重慶現有鋼材貿易企業3000余家,產品涉及建筑材料板材管材型材及其他鋼材品種。商家分布于巨龍港灣梨樹灣恒勝恒冠綠云鑫鵬龍文中鐵18局庫436處庫等17個大大小小鋼材市場內,年銷鋼材交易量達2000余萬噸,交易金額達1000余億元,從業人員達6萬余人。
重慶鋼材批發市場,從上世紀開市到今天,先后經歷了路邊攤棚戶攤專業賣場等幾個發展階段,如今已經面臨發展瓶頸:各個市場身處城市中心區,規模小配套差難以就地升級換代。
一年車禍300起
2月29日下午,重慶晚報記者從陳家坪出發,前往附近幾個鋼材市場,了解市場實際經營情況。
雖然剛剛下過小雨,鋼材市場依然經營正常,不少車輛進進出出。更多的大型貨車則停靠在各個路口,等待貨源。而市場里各個通道邊,都停著不少的小型轎車。一些大中型貨車正在市場內上下鋼材。現場看來,有多個通道停滿車輛,致使進出車輛行進艱難。在其中一個通道,一輛大型貨車正在裝貨,為其上貨的吊車正在一旁協作,這兩個“兄弟”占據了大半個通道,剩下的區域則停放著車輛,那個通道就無法進出車輛了。
而一個賣場里,各種類型的鋼材相互混雜,與賣工字鋼相鄰的,也許就是賣板材的,也許就是一個行吊作業場。顯然,各個賣場都是“綜合”的。
由于鋼材市場均離到站貨源地較遠,運輸均是大型車輛,時常造成城區交通擁堵癱瘓等,重慶主城近20個鋼貿市場,就是20個堵車的地方;同時由于車輛貨載太重,對主城區內道路等市政設施也造成極大危害,與城市化進程和暢通重慶建設極不協調。據重慶市鋼材貿易商協會的不完全統計,去年里,發生在鋼材市場的大小車禍有300多起,車輛擦掛事故上千起。
場地管理是硬傷
交通擁堵,地勢狹窄,僅僅是目前鋼材市場的外在弊端,業內人士認為,更多弊端在其管理上。
有資料顯示,重慶鋼材市場開發業主很多,但是基本以地產炒作為主。市場雖然建起來了,但是門面租金卻被市場開發方炒作得很貴,造成鋼貿企業經營成本高,許多企業不愿意進入所謂的鋼材市場,以致出現有的新建鋼材市場有市無商的局面。
一個鋼材經銷商告訴重慶晚報記者,地產商開發的鋼材市場的成本,就是每平方米2500至3000元左右。開始的時候,他們少收甚至不收門面租金,一旦市場炒作起來了,他們就把門面租金提到每月八九十甚至一百多元一平方米,賣給鋼貿企業的門面每平方米要一萬多甚至二萬元。由于經濟的快速發展,已有鋼材交易市場專業性不強物流水平低倉儲能力小等弊端表現出來。地產商為了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少修甚至不修倉儲設施;少留甚至不留必要道路,利用土地多修建門面,倉儲設施不足;市場內沒有修建規范的道路和專用停車場,造成車輛亂停亂放見縫插針停放,車禍時常發生。
在檔次和經營管理上,也顯得“落伍”。加工場地和經營場地混雜,鋼材及產品主要采取露天式堆放。交易方式落后,缺少電子商務交易平臺,市場形象欠佳。到目前為止,全市尚沒有一家“賣場式”信息化管理的現代化物流和專業市場,嚴重制約了重慶鋼材專業市場和鋼材貿易行業的長遠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