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鐵礦石現貨平臺上線以來成交慘淡,上月更是經歷了整個“零成交月”。
根據北礦所的數據顯示,上周中國鐵礦石現貨交易平臺總申報數有26筆,較前一周增加1筆;總申報數量81.4萬噸,較前一周小幅增加18.1萬噸;市場成交仍為零筆,這已經是連續四周出現零成交。
從剛推出的時候“千呼萬喚始出來”,到現在的頻頻受冷,鐵礦石平臺的交易一直是處于有人掛單,缺乏成交的狀態。“主要是價格談不攏,買方認為鐵礦石價格仍有下跌的空間,不愿意以現在的價格買入。”分析師張鐵山說。
“鐵礦石現貨交易平臺推出的初衷是好的,但是從立項到上線的時間過短,也沒有經過充分的論證。另一方面,平臺的加入門檻高,交易費用過高,也限制了鋼廠的進入。這些設計上的硬傷導致了交易平臺頻頻遇冷。”卓創資訊鋼鐵分析師劉新偉告訴記者。
全月無成交
鐵礦石現貨平臺從5月8日正式運營開始以來,至今已經有超過半年的時間,但是成交寥寥。而從上月開始至今,平臺已經連續四周沒有任何成交產生。根據北礦所的數據統計,上周中國鐵礦石現貨交易平臺總申報數有26筆,成交0筆。
另外,從5月8日開市到11月23日,總申報980筆,總申報數量8361.54萬噸,其中買盤申報226筆,買盤申報數量2855.50萬噸,賣盤申報754筆,賣盤申報數量5506.04萬噸;總成交42筆,總成交數量529.49萬噸。
鋼鐵分析師王倩告訴記者,從運營開始,現貨平臺每周基本上都是一兩單的成交量,成交情況并不好。
北礦所在分析中指出,上周平臺申報數量與前一周基本持平,雖仍無買盤回盤,但賣方申報數量未見減少,較前一周更增加一筆。“現在都是賣盤比較活躍,而買方則認為價格偏高,雙方價格無法談攏,導致沒有成交。”張鐵山說。
另一方面,鐵礦石現貨平臺的設計硬傷也是導致交易平淡的最重要的原因。“鐵礦石現貨交易平臺加入的門檻過高,交易費用過高,這從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鋼廠的進入。而且平臺從立項到上線,經過的時間太短,沒有充分論證,這也導致了現在平臺受到冷遇。”
鐵礦石分析師劉輝也告訴記者,平臺的保證金也讓許多企業需要適應。“從原先的線下交易轉變成現在的線上交易,現貨交易平臺需要商家繳納保證金,而保證金的數量相當可觀,對不少商家來說也是一筆不小的開支。”劉輝說。
據了解,鐵礦石現貨交易平臺分為信用客戶匹配交易和所有會員客戶交易,而在所有客戶交易中,則需要商家繳納比例達20%的保證金。
按照原先的規劃,鐵礦石現貨平臺的建立,將真實地反映鐵礦石的買賣價格,而不是炒作價格,從而為國內鋼企和貿易商提供更具公信力的鐵礦石參考價格,減少市場炒作所引發的鐵礦石價格大幅波動,爭奪鐵礦石的話語權。但是現在成交量如此平淡,平臺還能否發揮其作用則引起了質疑。
一位業內人士告訴記者,要想爭奪話語權,每年應該達到至少1個億的交易量,但是從平臺運行至今,只有530萬噸左右,離目標差得太多。
“現在的情況都不好說,可能只是一個暫時的現象,行業協會也對其充滿了期望。不過也不排除長期成交清淡的可能。”張鐵山說。